剛結束的北京車展上,除了成為流量之展,背后的新技術趨勢也不容忽視。其中,電子后視鏡成為本次車展上的亮點之一。
本屆車展上,無論是北汽、比亞迪還是吉利、本田都展示了搭載電子后視鏡的概念車或者量產車型,并集中于今年下半年和2025年上市。
汽車后視鏡并非新鮮事物,隨著交通路況的日益復雜化,后視鏡是汽車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今,隨著電子外后視鏡相關法規(guī)的實施,車企開始將目光聚焦到電子后視鏡上。從本屆車展可見,電子后視鏡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廠家接受。
從法規(guī)的進一步推進,到車企紛紛搭載全新車型,電子后視鏡似乎要開始進入規(guī)?;茝V階段。不過,在消費端卻是另外一番景象,不少這個用戶視野更廣、夜間更清晰、不易受環(huán)境影響等優(yōu)勢的電子后視鏡,貌似并沒有預想中那般歡迎。
或許有看到消費端的態(tài)度,比亞迪宋L概念車配備電子后視鏡,之后在實車上則取消了這一配置。那么,電子后視鏡從技術趨勢上來看,是否會引領新潮流?電子后視鏡時代,是否即將到來?電子后視鏡規(guī)模化上車,還有多長的路要走?
一個擁有千億市場潛力的新興領域
去年7月,電子后視鏡在法規(guī)上迎來了一次松綁。
2023年7月1日起,新國標GB15084-2022 的《機動車輛間接視野裝置性能和安裝要求》正式實施,新增“
攝像機-監(jiān)視器系統(tǒng)”、“視鏡和CMS雙功能系統(tǒng)”等內容。這被認為是針對汽車外后視鏡的一次重大變革。
汽車后視鏡是汽車上存在時間最久的零部件之一。汽車后視鏡就如駕駛者車外的眼睛一般,輔助安全駕駛。當然,傳統(tǒng)后視鏡在視野以及惡劣天氣之下,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視野盲區(qū)問題難以解決,惡劣天氣之下視線模糊問題突出,這也是帶來交通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
電子后視鏡的出現,則可以很好地補齊傳統(tǒng)后視鏡存在的短板。利用攝像頭與監(jiān)視器組合,取代傳統(tǒng)光學后視鏡,利用外部攝像頭采集圖像,經過處理之后再座艙內顯示外部環(huán)境圖像。
電子后視鏡的優(yōu)勢在于,可提供更寬闊的視野、更清晰的影像,同時通過優(yōu)化設計降低汽車行駛風阻,甚至還集成豐富的ADAS功能,讓行車更安全舒適。資料顯示,電子后視鏡的橫截面積可以縮小為傳統(tǒng)玻璃外后視鏡的一半甚至更低,從而降低風阻系數,達到省油省電的效果。
比如,本屆車展上享界S9展示的電子后視鏡就可實時捕捉路況信息,自動調節(jié)亮度、防眩光,同時還配備碰撞預警系統(tǒng)。本田靈悉L的電子后視鏡,可增加50%的橫向視野,夜間實現百米能見度,高速、倒車、轉向時自動切換視野角度,后方來車、下車開門時,可提供預警。
眾多的技術優(yōu)勢,讓電子后視鏡充滿吸引力。在法規(guī)層面,國內之前始終沒有批準電子后視鏡上車,主要在于安全問題必須得到保障。因此,新國標中詳細規(guī)定了電子后視鏡系統(tǒng)的技術細則。
隨著法規(guī)的松綁,電子后視鏡的市場潛力,也被進一步發(fā)掘出來。根據市場研究機構168report測算,2022年國內汽車后視鏡市場規(guī)模為204億元,電子后視鏡的價值大約是傳統(tǒng)后視鏡的15倍。該機構測算下顯示,按照預期滲透率30%計算,國內電子后視鏡市場規(guī)模將達到1000億元左右。
電子后視鏡,挑戰(zhàn)傳統(tǒng)駕駛習慣
電子后視鏡盡管擁有諸多優(yōu)勢,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挑戰(zhàn)了用戶的駕駛習慣。
從理論上來看,電子后視鏡采用廣角攝像頭之后,相較于傳統(tǒng)后視鏡而言,就會擁有更開闊的視野。也就是說,理論上來說,在電子系統(tǒng)的幫助之下,車輛的視角盲區(qū)會被消除殆盡,如果增加更多的攝像頭,便可以完成車輛的全方位的觀察,這對行車安全、上下車安全甚至駐車安全的提升,都有著顯著的作用。
“我試駕了一下配備電子后視鏡的車輛,感覺還是影響了我平時的駕駛習慣。”汽車深度愛好者張明(化名)與蓋世汽車交流之后,對電子后視鏡發(fā)表了自己的觀點。“變道的時候我會習慣性的看后視鏡,確認與后方車輛的安全距離,這都成了我的肌肉記憶。但是用電子后視鏡之后,我要看車內的屏幕,感覺非常不適應。”
張明表示,搭載電子后視鏡的車輛,后方視野是通過車內的屏幕顯示,這樣就意味著以前換道打燈視線專注車外,現在就要盯住屏幕。“我眼睛掃過屏幕的時候,還會下意識地看外面,又看屏幕又看外面,視覺上很容易疲勞。”
在張明看來,目前電子后視鏡帶給人的感受,并沒有提升更多的舒適感,反而在一定程度增加了駕駛的疲勞感,進而也帶來了更高的安全隱患。
“要是車外攝像頭采集圖像延遲了,或者整個屏幕死機了,那后果可能更嚴重。”另一位汽車用戶王玉(化名)對電子后視鏡也持懷疑的態(tài)度。“特別是在高速上,電子后視鏡但凡出現問題,那帶來的影響可能就是致命的。”
傳統(tǒng)后視鏡盡管是機械式的連接,但是從整個產品的成熟度上來說,是毫無問題的。而電子后視鏡在技術上或許更先進,但是必須確保其搭載的系統(tǒng)不死機,攝像頭采集的圖像不能出現丟幀、卡頓、延遲或者電流干擾、黑屏等小概率的故障。
對于電子后視鏡安全問題的擔憂,并王玉個人的觀點,而是眾多用戶共同關注的問題。因為,一旦電子后視鏡進入大規(guī)模普及之后,盡管上述問題是小概率問題,但是在大基數之下,事故數量必然會增多。王玉總結道,“傳統(tǒng)后視鏡經歷了百年歷史,都沒有從本質上發(fā)生改變,肯定有著其原因,因為他符合人類駕駛的習慣。”
技術上是大趨勢,規(guī)?;狭啃枰獣r間
從商業(yè)角度來看,電子后視鏡高昂的成本,也是阻礙當下推廣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市面上推廣的電子后視鏡成本都不低,比如,路特斯ELETRE選裝電子后視鏡的價格為1.6萬元,阿維塔12選裝電子后視鏡的價格為1.2萬元。從成本角度來看,在汽車價格越來越卷的當下,消費者是否愿意花費如此昂貴的價格,選裝這樣的裝置,還是個疑問。
“要是我使用過程中損壞了,維修起來肯定也會很貴。”汽車用戶陳敏(化名)就指出了維修成本的問題。“我要是用傳統(tǒng)后視鏡出現損壞,最多上百元就能解決。要是電子后視鏡出現問題,動輒數萬元的維修成本,實在是沒必要。”
或許正是由于成本問題,目前搭載電子后視鏡的車輛,大多數是高端車型。本屆北京車展上,享界S9搭載電子后視鏡,售價約為50萬左右;騰勢Z9 GT定價也預計在40-50萬元。也是有定位高端的車型,才能很好地覆蓋電子后視鏡的成本。而平價車型,從成本角度來考慮,也沒有更大的動力搭載上萬元的電子后視鏡配置。
當然,經過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從政策角度來看,電子后視鏡的普及,是未來的大方向。新國標的出臺,就是為搭載電子后視鏡的車輛合法上路鋪平了道路,車企也解決了電子后視鏡方面的法規(guī)問題。
“電子后視鏡替代傳統(tǒng)后視鏡是技術上的進步。”汽車行業(yè)專家石敏則認為,智能電動汽車時代,車輛的電子化、智能化是必然的趨勢。“電子后視鏡系統(tǒng)和車輛的其他系統(tǒng)相比,只是其中一小塊而已,法規(guī)上已經有了支持,說明在安全上是有保證的。”
至于價格問題,隨著規(guī)?;狭?,未來電子后視鏡價格必然會下降。在石敏看來,作為先進技術的代表之一,我們應該以接納的態(tài)度去看待,不能因噎廢食。當然,電子后視鏡當下并不會完全取代傳統(tǒng)后視鏡,兩者會在長時間內處于共存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