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C 工控機 嵌入式系統(tǒng) 人機界面 工業(yè)以太網(wǎng) 現(xiàn)場總線 變頻器 機器視覺 DCS PAC/PLMC SCADA 工業(yè)軟件 ICS信息安全 應用方案 無線通訊
濰坊小宇環(huán)保水處理設備有限公司
暫無信息 |
閱讀:64發(fā)布時間:2019-7-31
60噸每天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
生產(chǎn)污水設備、全國銷售各種污水設備、發(fā)貨及時,貨到付款。
生活污水系列、醫(yī)院污水系列、洗滌污水系列*。
生物膜/活性污泥聯(lián)合工藝是把活性污泥法與生物膜法相結合的一種污水生物處理技術。它一方面利用生物膜法的污染負荷高的特點減少構筑物體積,降低投資;另一方面利用活性污泥法的固液充分接觸特點,大大提高有機污染物的去除效率,確保出水水質穩(wěn)定良好。
活性污泥法是目前國內(nèi)外應用廣泛的一種生物處理工藝,它具有處理能力高,出水水質好等優(yōu)點,但存在負荷低,基建與運行費用較高,管理復雜的缺點。而且,厭氧活性污泥(如UASB)啟動緩慢,污泥顆?;枰獣r間長;好氧活性污泥容易發(fā)生污泥膨脹與上浮等問題。
生物膜法雖然起步較晚,但具有污染負荷高,抗沖擊負荷強,啟動快,無污泥膨脹等優(yōu)點,已在實際。工程中廣泛應用,如厭氧濾池、生物接觸氧化等,特別是濃度較高的工業(yè)廢水處理。
20世紀60年代,生物膜/活性污泥聯(lián)合污水處理工藝就以其處理效果穩(wěn)定、出水水質好的優(yōu)點在城鎮(zhèn)污水和中低濃度工業(yè)廢水的處理中頗受歡迎。由于當時生物膜工藝普遍采用的填料是石質材料。存在比表面積小、密度大、易堵塞,無法實現(xiàn)生物膜法有機負荷高的特點,因此采用聯(lián)合工藝的處理構筑物容積仍很大,造成其初始費用要高于活性污泥法,致使該工藝未能在實際工程中被推廣。近年來,比表面積大、相對密度輕、使用壽命長的新型高負荷塑料填料已*取代了傳統(tǒng)的石質填料,它賦予了聯(lián)合工藝新的活力,充分顯示了該技術的優(yōu)點,因此重新引起人們的重視,尤其是處理高濃度工業(yè)廢水。
聯(lián)合工藝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復合方式聯(lián)合工藝(簡稱復合工藝),另一類為串聯(lián)方式聯(lián)合工藝(簡稱串聯(lián)工藝)。復合工藝的典型方式是往活性污泥曝氣池中投加懸浮型填料作為微生物附著生長的載體,使反應器內(nèi)懸浮生長的活性污泥與附著生長的生物膜共同作用,去除污水中有機污染物,因此工藝組成模式單一。串聯(lián)工藝主要是針對處理污水的水質特征、處理深度要求,合理地將生物膜法與活性污泥法分單元串聯(lián)結合起來。串聯(lián)工藝的組合方式靈活多變:串聯(lián)級數(shù)可以是兩級,也可以多級;串聯(lián)次序可以先生物膜法,后活性污泥法,也可以是相反的。串聯(lián)方式可以使污染負荷在生物膜工藝和活性污泥工藝之間合理的分配,更能發(fā)揮它們各自的優(yōu)點,因此在高濃度工業(yè)廢水處理中被廣泛應用。
三溝式氧化溝工藝類似于延時曝氣活性污泥法,與傳統(tǒng)活性污泥法比較,它的大特點是工藝流程簡單,無需單設初沉池和污泥回流裝置(曝氣池和二沉池合建),同時由于氧化溝設計采用了較長的泥齡,污泥基本得到好氧穩(wěn)定、也無需另設消化池。
1.概述:
氧化溝也稱氧化渠,又稱循環(huán)曝氣池,是活性污泥法的一種變形,是50年代荷蘭pasveer首先設計的。初一般用于處理在5000m3以下的城市污水。
三溝式氧化溝是一種連續(xù)流活性污泥法,只是將曝氣、沉淀工序集于一體,并具有按時間順序交替輪換運行的特點,其運轉周期可根據(jù)處理水質的不同進行調(diào)整,從而使其運行操作更趨于靈活方便。這種工藝流程簡單,無需另設一次、二次沉淀池和污泥回流裝置,使氧化溝工藝的基建投資和運行費用大為降低,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以往氧化溝占地面積大的缺點,我國邯鄲市東污水處理廠采用的就是這種工藝。
濾床的深度和濾率、濾料有關。碎石濾床的深度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nèi)大多采用1.8~2米左右。深度如果提高,濾床表層容易堵塞積水。濾率在1~4米3/(米2·日)左右,如果提高,床面也容易積水。首先突破的是濾率的提高。水力負荷率(即濾率)提高到8~10米3/(米2·日)以上時,水流的沖刷作用使生物膜不致堵塞濾床,而且有機物(用BOD5衡量)負荷率,可從0.2公斤/(米3·日)左右提高到1公斤/(米3·日)以上。為了滿足水力負荷率的要求,來水常用回流稀釋。為了穩(wěn)定處理效率,可采用兩級串聯(lián)。這種流程革新、負荷率提高、構造不變的生物濾池稱高負荷率生物濾池。繼而發(fā)現(xiàn),濾床深度從2米左右提高到8米以上時,通風改善,即使水力負荷率提高,濾床也不再堵塞,濾池工作良好,同時有機物負荷率也可以提高到1公斤/(米3·日)左右。因為這種濾池的平面直徑一般為池高的1/6~1/8左右,外形像塔,故稱塔式濾池。自塑料型塊問世后,通風、堵塞等不再成為問題,濾床深度和濾率可根據(jù)需要進行設計。
生物轉盤
是隨著塑料的普及而出現(xiàn)的。數(shù)十片、近百片塑料或玻璃鋼圓盤用軸貫串,平放在一個斷面呈半圓形的條形槽的槽面上。盤徑一般不超過4米,槽徑約大幾厘米。有電動機和減速裝置轉動盤軸,轉速1.5~3轉/分左右,決定于盤徑,盤的周邊線速度在15米/分左右。
生物活性炭技術能有效去除水中有機物(尤其是可生物降解部分)和嗅味等,從而提高飲用水化學和微生物安全性,目前它已作為自來水深度凈化的一個重要途徑而被水工業(yè)界重視。該技術要點是:以粒狀活性炭為載體富集水中的微生物而形成生物膜,通過生物膜的生物降解和活性炭的吸附去除水中污染物,同時生物膜能通過降解活性炭吸附的部分污染物而再生活性炭,從而大大延長活性炭的使用周期。生物活性炭濾池的工藝參數(shù)直接影響其處理效果和成本,并且合適的參數(shù)值還和濾池邊水水質有一定關聯(lián),在大規(guī)模應用前進行針對性的研究很有必要。
在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處理技術應用中,生物活性炭(BAC)濾池的反沖洗問題非常棘手又亟需解決。隨著BAC濾池運行時間的延長,炭粒表面和濾床中積累的生物和非生物顆粒量不斷增加,導致炭粒間隙減小,影響濾池的出水水質和產(chǎn)水量。反沖洗方式與相 關參數(shù)直接影響BAC濾池的運行效果和成本。有研究表明,采用單獨水沖的濾池出水中生物可同化有機碳(AOC)和細菌量高于采用氣水聯(lián)合反沖的濾池,而充分去除過量的生物膜是保證濾池成功運行的重要前提。國外對生物濾池反沖過程中的顆粒脫附機理進 行了研究,但關于其程序及相關參數(shù)選取的報道較少,而這又恰是指導生產(chǎn)所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國內(nèi)對此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個別采用生物活性炭技術的水廠只能直接參照國外經(jīng)驗,如昆明、北京水司均采用單獨水沖(濾層膨脹率為25%)。
生物接觸氧化池。
提高生物膜法的處理效率,主要是在單位時間內(nèi)適當?shù)丶哟笊锬ね瑥U水的接觸面積和充分供給所需要的氧氣。為此,有些國家在試驗研究一種流化床。這種設施以砂或活性炭等比表面積大的材料作為生物膜擔體,以沸騰狀態(tài)在廢水中分解氧化有機物。
生物膜法是利用附著生長于某些固體物表面的微生物(即生物膜)進行有機污水處理的方法。生物膜是由高度密集的好氧菌、厭氧菌、兼性菌、真菌、原生動物以及藻類等組成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其附著的固體介質稱為濾料或載體。生物膜自濾料向外可分為慶氣層、好氣層、附著水層、運動水層。生物膜法的原理是,生物膜首先吸附附著水層有機物,由好氣層的好氣菌將其分解,再進入?yún)挌鈱舆M行厭氣分解,流動水層則將老化的生物膜沖掉以生長新的生物膜,如此往復以達到凈化污水的目的。生物膜法具有以下特點:(1)對水量、水質、水溫變動適應性強;(2)處理效果好并具良好硝化功能;(3)污泥量?。s為活性污泥法的3/4)且易于固液分離;(4)動力費用省。
處理廢水過程
生物濾池一般是長方形或圓形,池內(nèi)填有濾料,濾料層上為布水裝置,濾料層下為排水系統(tǒng)。廢水通過布水裝置均勻灑到生物濾池表面,呈涓滴狀流下,一部分廢水呈薄膜狀被吸附于濾料周圍,成為附著水層;另一部分則呈薄膜流動狀流過濾料,并從上層濾料向下層濾料逐層滴流,后通過排水系統(tǒng)排出池外。
由于濾料間隙的空氣不斷地溶于水中,水層中保有比較充足的溶解氧;而流過的廢水中所含的大量有機物質,可作為微生物的營養(yǎng)源,因此水層中需氧微生物能夠大量生長繁殖。微生物的代謝作用使部分有機物質被氧化分解為簡單的無機物,并釋放出能量。這些能量一部分供微生物自身生長活動的需要,另一部分被轉化合成為新的細胞物質。另外,廢水通過濾池時,濾料截留了廢水中的懸浮物質,并吸附了廢水中的膠體物質,使大量繁殖的微生物有了棲息場所,從而在濾料表面逐漸生長起一層充滿微生物及原生動物的“生物膜”。膜的外側有附著水層,廢水不斷地從濾池上淋灑下來,就有一層廢水不斷沿生物膜上部表面流下,這部分廢水為流動水層。流動水層和附著水層相接觸,附著水層由于生物凈化作用,所含有機物質濃度很低,流動水層通過傳質作用把所含的有機物傳遞給附著水層,從而不斷地得到凈化。同時由于生物膜上的微生物的增殖,膜的厚度不斷增加,當達到一定厚度時,生物膜層內(nèi)由于得不到足夠的氧,由需氧分解轉變?yōu)閰捬醴纸?,微生物逐漸衰亡、老化,使生物膜從濾料表面脫落,隨水流至沉淀池。生物濾池的濾料上再生成新的生物膜,如此不斷更新。
4.4、目前所謂具有“*技術水平”的孔隙擴散,可以使曝氣器氧轉移率達到30%以上,但無非是排氣孔隙更加變細,進氣除塵要求更加嚴格,阻力損耗更加增大;即以更加的技術不合理來實現(xiàn)的,其實際應用結果也只能是技術更加的不可靠。
4.5、孔隙擴散不可能解決技術合理性的問題,這一點是十分清楚的。但為什么孔隙擴散現(xiàn)仍然具有一定的技術地位呢?
一是以往曝氣器的充氧性能*取決于排氣孔隙的大小,大孔排氣不能實現(xiàn)較高的氧轉移率,形成工程上偏重于選擇以微孔方式排氣的曝氣器。二是曝氣工藝工程設計基本點就是要求曝氣器要有較高的氧轉移率。
從實際情況看,曝氣器孔隙擴散的應用是處在滿足了氧利用率的要求卻難以滿足技術合理要求的狀態(tài),微孔曝氣器在應用存在氧利用率與技術可靠性的矛盾。
4.6、PD旋混曝氣器由于是利用氣泡上浮動力進行擴散使氣泡破碎變細,既可以達到較高的氧利用率又可以滿足技術合理的要求,技術性能十分可靠。這也可以充分說明,只有脫離孔隙擴散的曝氣技術才能夠實現(xiàn)曝氣技術*合理
生物膜法的典型流程 流程(圖1)中的生物器可以是生物濾池、生物轉盤、曝氣生物濾池或厭氧生物濾池。前三種用于需氧生物處理過程,后一種用于厭氧過程。早出現(xiàn)的生物膜法生物器是間歇砂濾池和接觸濾池(滿盛碎塊的水池)。它們的運行都是間歇的,過濾-休閑或充水-接觸-放水-休閑,構成一個工作周期。它們是污水灌溉的發(fā)展,是以土壤自凈現(xiàn)象為基礎的。接著就出現(xiàn)了連續(xù)運行的生物濾池。新型塑料問世后,又有了新的發(fā)展。
生物濾池
生物膜法中常用的一種生物器。使用的生物載體是小塊料(如碎石塊、塑料填料)或塑料型塊,堆放或疊放成濾床,故常稱濾料。與水處理中的一般濾池不同,生物濾池的濾床暴露在空氣中,廢水灑到濾床上。布水器有多種形式,有固定式的,有移動式的。回轉式布水器使用廣。它以兩根或多根對稱布置的水平穿孔管為主體,能繞池心旋轉。穿孔管貼近濾床表面,水從孔中流出。布水器的工作是連續(xù)的,但對局部床面的施水是間歇的,這承繼了污水灌溉間歇灌水的概念。濾床的下面有用磚或特制陶塊、混凝土塊鋪成的集水層。再下面是池底。集水層和池外相通,既排水又通風。工作時,廢水沿載體表面從上向下流過濾床,和生長在載體表面上的大量微生物和附著水密切接觸,進行物質交換。污染物進入生物膜,代謝產(chǎn)物進入水流。出水并帶有剝落的生物膜碎屑,需用沉淀池分離。生物膜所需要的溶解氧直接或通過水流從空氣中取得。在普通生物濾池中,生物粘膜層較厚,貼近載體的部分常處在無氧狀態(tài)。
工藝流程及裝置:
中試的工藝流程為預臭氧化→混凝、沉淀、過濾→臭氧—生物活性炭,試驗裝置包括常規(guī)處理、臭氧化和BAC濾池處理系統(tǒng)。
BAC濾池橫斷面尺寸為500 mm×500 mm,高度為4.92 m,內(nèi)部均分為兩格,采用小阻力配水系統(tǒng)。池內(nèi)裝填ZJ-15型柱狀活性炭,其dian值和*吸附值分別為961、187 mg/ g。運行之前采用未加氯的砂濾出水先浸泡活性炭1周,再反洗清潔。
試驗期間,臭氧化與常規(guī)處理工藝參數(shù)基本恒定。預臭氧化的接觸時間和投量分別為4.5min和1.5 mg/L左右;主臭氧化的接觸時間和投量分別為16 min和2.0mg/L左右。常規(guī)處理水 量為3~3.5m3/h,混合時間為6~6.5s,反應時間為23.2~19.9 min,沉淀池清水 區(qū)上升流速為1.39~1.62 mm/s、斜管內(nèi)上升流速為1.60~1.87mm/s,濾池濾速為6.49~7. 57 m/h?;炷齽┖?/span>pH值調(diào)節(jié)劑分別采用液態(tài)堿鋁和氫氧化鈉,投加濃度分別為2.5、6 mg/L左右。
反沖方式:
階段單獨水反沖試驗的炭床高度分別為2.0、2.5 m,沖洗強度分別為12、14、18L/(m2·s),沖洗歷時約為10 min。第二階段氣水聯(lián)合反沖洗試驗的炭床高度為2.0 m,氣沖強 度分別為8、11、14L/(m2·s),氣沖歷時分別為3、5min;水沖強度分別為6、8、10、1 2、14L/(m2·s),水沖歷時約為10 min。
廢水從槽的一端流向另一端。盤軸高出水面,盤面約40%浸在水中,約60%暴露在空氣中。盤軸轉動時,盤面交替與廢水和空氣接觸。盤面為微生物生長形成的膜狀物所覆蓋,生物膜交替地與廢水和空氣充分接觸,不斷地取得污染物和氧氣,凈化廢水。膜和盤面之間因轉動而產(chǎn)生切應力,隨著膜的厚度的增加而增大,到一定程度,膜從盤面脫落,隨水流走。同時可以查kan中國污水處理工程網(wǎng)更多技術文檔。
同生物濾池相比,生物轉盤法中廢水和生物膜的接觸時間比較長。而且有一定的可控性。水槽常分段,轉盤常分組,既可防止短流,又有助于負荷率和出水水質的提高,因負荷率是逐級下降的。生物轉盤如果產(chǎn)生臭味,可以加蓋。生物轉盤一般用于水量不大時。
曝氣生物濾池
設置了塑料型塊的曝氣池。按其過程也稱生物接觸氧化法。它的工作類似活性污泥法中的曝氣池,但是不要回流污泥,曝氣方法也不能沿用,一般采用全池氣泡曝氣,池中生物量遠高于活性污泥法,故曝氣時間可以縮短。運行較穩(wěn)定,不會出現(xiàn)污泥膨脹問題。也有采用粒料(如砂子、活性炭)的。這時水流向上,濾床膨脹、不會堵塞。因為表面積高,生物量多,接觸又充分,曝氣時間可縮短,處理效率可提高,尚處在研究階段。
厭氧生物濾池 構造和曝氣生物濾池雷同,只是不要曝氣系統(tǒng)。因生物量高,和污泥消化池相比,處理時間可以大大縮短(污泥消化池的停留時間一般在10天以上),處理城市污水等濃度較低的廢水時有可能采用。
淹沒式生物膜法除磷的條件
在厭氧條件下,若廢水中沒有DO或氧化態(tài)氮(NO-X),一般無聚磷能力的好氧菌及脫氮菌,不能產(chǎn)生ATP(三磷酸腺苷),所以這類微生物不能攝取細胞外的有機物,即不能進行主動運輸。但是,另一類叫做除磷菌的細菌卻能分解細胞內(nèi)的聚磷酸鹽同時產(chǎn)生ATP,并利用ATP將廢水中的脂肪酸等有機物攝入細胞,以PHB(聚—β—羥基丁酸)及糖原等有機顆粒的形式儲存于細胞內(nèi);同時將聚磷酸鹽分解所產(chǎn)生的磷酸鹽排出胞外,這時細胞內(nèi)還會誘導產(chǎn)生相當量的聚磷酸鹽激酶。一旦進入好氧環(huán)境,除磷菌又可利用PHB氧化分解所釋放的能量來攝取廢水中的磷,并把所攝取的磷合成聚磷酸鹽而儲存于細胞內(nèi)。微生物在增殖過程中,在好氧環(huán)境下所攝取的磷比在厭氧環(huán)境下所釋放的磷多,廢水的生物除磷正是利用了微生物的這一過程,并作為剩余污泥排走。
由生物除磷機理可見,若想采用淹沒式生物膜法除磷,必須解決四方面的問題:①必須滿足除磷菌習性,使生物膜交替處于厭氧、好氧的狀態(tài),并逐步使除磷菌成為優(yōu)勢菌屬,實現(xiàn)其增殖;②供給必要的有機碳源(由廢水提供);③后的磷排出必須是以脫落污泥的形式,這就要求除磷菌為優(yōu)勢菌屬的生物膜生長要快,且應在好氧狀態(tài)下能脫落,即需有足夠的曝氣強度和選擇合適的生物膜載體;④污泥沉淀后應及時排出系統(tǒng)。
三溝式氧化溝的工藝流程:
三溝式氧化溝工藝主要按下面六個階段輪換運行。
三溝式氧化溝工藝流程圖
階段A:污水經(jīng)配水井進入溝Ⅰ,溝內(nèi)轉刷以低速運轉,轉速控制在僅能維持水和污泥混合,并推動水流循環(huán)流動,但不足以供給徽生物降解有機物所需的氧。此時,溝Ⅰ處于缺氧狀態(tài),溝內(nèi)活性污泥利用水中的有機物作為碳源,活性污泥中的反硝化菌則利用前一段產(chǎn)生的硝酸鹽中的氧來降解有機物,釋放出氮氣,完成反硝化過程。同時溝I的出水堰自動升起,污水和污泥混合液進人溝Ⅱ.溝Ⅱ內(nèi)的轉刷以高速運行,保證溝內(nèi)有足夠的溶解氧來降解有機物,并使氨氮轉化為硝酸鹽,完成硝化過程.處理后的污水流入溝Ⅲ,溝Ⅲ中的轉刷停止運轉,起沉淀池的作用,進行泥水分離,由溝Ⅲ處理后的水經(jīng)自動降低的出水堰排出。
階段B:進水改從處于好氧狀態(tài)的溝Ⅱ流入,并經(jīng)溝互Ⅲ沉淀后排出。同時溝Ⅰ中的轉刷開始高速運轉,使其從缺氧狀態(tài)變?yōu)楹醚鯛顟B(tài),并使階段A進入溝Ⅰ的有機物和氨氮得到好氧處理,待溝內(nèi)的溶解氧上升到一定值后,該階段結束。
階段C:迸水仍然從溝Ⅱ注入,經(jīng)溝Ⅲ排出.但溝Ⅰ中的轉刷停止運轉,開始進行泥水分離,待分離完成,該階段結束。階段A、B、C組成了上半個工作循環(huán).
階段D:進水改從溝Ⅲ流入,溝Ⅲ出水堰升高,溝Ⅰ出水堰降低,并開始出水。同時,溝Ⅲ中轉刷開始低速運轉,使其處于缺氧狀態(tài).溝Ⅱ則仍然處于好氧狀態(tài),溝Ⅰ起沉淀池作用。階段D與階段A的水淹方向恰好相反,溝Ⅲ起反硝化作用,出水由溝Ⅰ排出。
階段E:類似于階段B,進水又從溝Ⅱ流入,溝Ⅰ仍然起沉淀他作用,溝Ⅲ中的轉刷開始高速運轉,并從缺氧狀態(tài)變?yōu)楹醚鯛顟B(tài)。
階段F:類似于階段C,溝Ⅱ進水,溝Ⅰ沉淀出水。溝Ⅲ中的轉刷停止運轉,開始泥水分離。至此完成整個循環(huán)過程。
智能制造網(wǎng) 設計制作,未經(jīng)允許翻錄必究 .? ? ?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請輸入你感興趣的產(chǎn)品
請簡單描述您的需求
上傳附件
請選擇省份